1958年8月在中央“向科學進軍”口號指引下湖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湘雅二醫院前身)在風景秀麗的歷史名城湖南長沙開院了。同年我國著名的消化病專家蔡大立教授在此創建內科消化專業組。此后經過五十余年的艱苦奮斗、經營完善,由消化專業組發展而來的消化內科已有長足發展、快速前進并享譽省內外。
一、消化內科發展簡史
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中期在首任主任蔡大立教授的帶領下先后將胃鏡、結腸鏡運用于胃腸疾病的臨床診斷,是國內最早開展該項目的單位之一。1978年成為首批通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碩士學位授予點。八十年代初期成立消化實驗室,第二任主任兼中心實驗室主任施作榕教授率先在國內開展單克隆抗體研制工作。1983年消化專業組更名為消化內科并成立消化內鏡室,消化內鏡也逐步由單純的診斷階段上升到診斷與治療相結合的高級階段。第四任龍見方主任率先在省內開展了結腸鏡、內鏡下早期胃癌的檢查、十二指腸鏡下乳頭切開取石、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硬化劑治療、腹腔鏡疑難雜癥診斷,是湖南省消化內鏡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首任主任蔡大立教授先后主編出版了《內科臨床經驗醫篇》、《內科治療學》和《消化疾病治療指南》分冊,為我省、中南地區乃至全國的內科和消化內科人才培養教育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第三任主任朱佩慈教授曾在77級、78級和79級全國教學工作中擔任教學統考組長,并在全國醫學本科生教學統考中連續3年獲得全國第一,充分顯示了附屬二醫院注重基礎教育的傳統和師資力量的雄厚。
1989年調入我科的凌奇荷教授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極具威望的消化病專家,曾擔任全國消化系病學會委員(三、四、五、六屆)及湖南醫學會消化專業會主任委員(1987年—2003年)。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廣博的基礎理論知識及扎實的基本功,專長消化系疾病臨床,在消化系疾病臨床領域中,有較深的造詣。早在70年代是我省胃癌研究協作組學科帶頭人之一,開創我省應用質子泵藥物治療潰瘍病的先河。經常參加省內外的危急重及疑難病例會診,搶救很多危重病人,深受病人及同行的歡迎,并受聘為我省老干保健專家、省市醫療事故鑒定專家。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醫德高尚,實為我省首席資深的知名消化內科專家。
二、消化內科現狀
經過前幾任主任和知名教授努力消化內科厚積薄發,逐步在湖南省乃至全國消化領域嶄露頭角。在現任主任霍繼榮教授帶領下消化內科正以令人矚目的速度高速發展中,特別是近十余年來憑借醫院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消化內科在醫療、科研和教學上更上一層樓。
㈠、梯隊完整實力雄厚
現今的湘雅二醫院消化內科現設2個專科病房,共計71張病床,其中重癥監護病床6張;擁有近200 m2的現代化內鏡檢查治療室,下設胃鏡室、無痛胃鏡室、腸鏡和無痛腸鏡室、小腸鏡室、超聲內鏡室、內鏡治療室和膠囊內鏡室。擁有日本奧林巴斯生產的超聲內鏡1條,電子胃鏡16條,纖維胃鏡1條,電子結腸鏡8條,電子十二指腸鏡2條,富士能電子小腸鏡1臺,膠囊內鏡1臺,腹部彩超機1臺,心電監護儀3臺及多媒體電腦、投影儀等教學培訓輔助設備,配有完善的消毒及急救設施。設立有消化功能室、消化實驗室,擁有美國進口的食管測酸測壓儀1臺,胃內膽鹽測定儀1臺和冰凍切片機1臺。總固定資產700余萬元。擁有醫護技術人員54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主治醫師8人,技術員1人,護士29人。醫療人員中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12人(其中3人具有博士后學位證書),碩士學位10人,學士學位2人,整體人員素質高,梯隊完整,師資力量雄厚。
㈡、醫術高超技壓群芳
湘雅二醫院消化內科是湖南省消化學會主委單位,擁有省消化學會名譽主委和主委、省內鏡學會、省消化學會與消化內鏡學會副主委;同時霍繼榮主任是中華消化內鏡學會委員,吳小平主任是中華消化學會委員,劉德良主任是中華消化內鏡學會青年委員,不但在省內享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在全國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雄厚的硬件設施和高水平的醫護隊伍不但吸引了湖南省內各市縣以及各地區的病人,同時還輻射之周邊省市,包括江西、廣西甚至廣東、云南等毗鄰市縣。不但能夠處置消化內科常見病、多發病,且在上消化道出血查因、便血查因、腹水查因、腹痛查因、腹瀉查因、黃疸查因等診斷治療上形成完整的診斷程序和診療規范,多次診斷諸如Castleman病、淀粉樣變性、白塞氏病、以消化道癥狀為首發表現的SLE等疑難雜癥。而近5年來消化專科門診



